Skip to main content

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February, 2015

install hadoop 2.6 cluster

可以参考以下 link http://www.powerxing.com/install-hadoop-cluster-2-4-1/ 几点补充说明: (1) Hadoop 安装目录下 etc/hadoop 下面五个文件每台服务器需要 设置拷贝一份 slaves core-site.xml hfds-site.xml mapred-site.xml yarn-site.xml (2) master 节点可以无密码ssh登陆 slave 节点 references: http://www.cnblogs.com/morvenhuang/p/4278656.html

李唐之先祖及族属小议 (转)

关于李唐的氏族及胡汉的辨析,可以参见陈寅恪先生的《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陈先生的论证在当时无疑最具说服力,即使在今天很大程度上仍不失其合理性。   李唐的先世,据其自称,出于陇西李氏的敦煌房,系西凉国主李暠一脉。追踪通 鉴的记载,是把西凉国亡後其末主李宝作为李唐的先祖。西凉于五世纪初灭于沮 渠氏的北凉,李宝及其降人被从敦煌迁至姑臧(今甘肃武威);不久北凉又被北 魏灭亡,李宝遂进入平城,後渐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赏识,地位逐步上升;至北 周时,李虎为八柱国之一,成为北周的勋臣,李虎之孙李渊更承周隋之业创立唐 朝。但陈寅恪先生发现,从李虎上溯,可信的记载只能追踪到魏太武帝时期的李 初古拔,而此人和李宝的关系完全是後人附会,其间错误可从时间、地点等方面 予以论证,当是後代撰史者为将李唐与李暠、李宝联系起来所作的处心积虑的虚 构。此点既明,则李唐出于陇西李氏之说大可质疑焉。   先生进一步考察,发现李唐的先祖李初古拔与南朝尚有一段渊缘,原来李初古拔 在北魏太武帝南侵时曾被执,降于南宋,後又随薛安都(薛仁贵之六世祖)叛宋 北返。据先生考证,“初古拔”在当时是个较常见的胡名,因此不排除李初古拔 本为胡人的可能;但更有可能的是其为胡化的汉人,因功被赐胡名,这在当时也 是不少见的。李初古拔的先世究系何人?迄今尚无定论。但先生从其先人之墓地 在赵郡(今冀南正定一带)附近这一点,推测其先祖很可能是赵郡李氏的“破落 户或假冒牌”,应该说还是很有道理的,当然在没有更有力的证据之前,也不能 排除其他的可能。   案赵郡李氏亦为中原望族,其与陇西李氏之先同出一源,在华夏世家大族的声望 上也不比陇西李氏低多少;如果李唐先世确为赵郡李氏,那他为什么又不承认这 一点而要冒认李暠为祖、自称出于陇西李氏呢?先生认为,这正是宇文泰制定之 “关中本位政策”所致,为增强“关陇集团”在精神观念上的凝聚力,北周的国 人一律将其郡望改为关中,而关中李氏的郡望首推陇西,因此李虎自称出于陇西 也就很自然了。   且不论其先世为胡人或汉人,李初古拔的後代进入六镇之後,自然便越来越趋向 胡化即鲜卑化。在随宇文泰进入关中後,李虎已成为军中大将,後被赐姓大野氏 ,为北周八柱国之一(这八柱国其实是仿古时鲜卑旧制,後世的契丹八部、满洲 八旗等与它不无关系),此时的李氏应该说鲜卑化是相当厉害的;杨隋代周後, 鲜卑化的潮流

宋朝的户籍制度

 宋初的户籍制度称"五等版籍", 中又分"主户"和"客户"的区别.主户指拥有 田地的人家(历代的户口和土地是不分家的). 无田地者称"客户", 主要 是租种土地的佃户. 主户因占田, 所以要承担赋役, 按其财产分为 五等. 是谓"五等版籍". 赋役税主要情况如下: 税分夏秋两次征收 (同唐两税制), 赋包括丁口赋和杂赋. 役包括差役和杂徭. 总体来说, 这里看不出什么问题, 似乎和各代制度差不多. 但放到那时的 环境里就有问题了. 北宋边境上长年战争, 而且战争屡败,年年进贡,  国家经 济问题很大. 再加上宋朝是一个重文轻武, 重官轻民的时代, 在继承唐的 科举制度的前提下, 大量增加录取名额. 有两个数字为证: 太宗期间因科举而得官的 近万人. 仁宗期间光进士一科(此为唐遗制, 分明经, 进士, 明算等等 若干科, 进士得官最易)取士得官有近五千人. 宋对中等以上的官吏极为优待, 这就更加使国家经济问题很严重了. 在这种情况下, 宋政权的指导思想是:" 恩 逮于百官者,惟恐其不足;财取于万民者,不留其有余." 光如此还不足为患, 细心的人可能发现宋朝没有专门的土地制度(如我前面 有一文中讲的占田制那样的土地最大面积的限制). 总体思想是"田制不立" 实际的意思是"不抑兼并". 在一个相对平等的社会这可能有助于优胜劣汰. 但在户籍本身就划分等级, 而且政府对官吏及眷属大力照顾的情况下, 土地 的无序兼并极为恶劣. 到英宗时期, 纳税的土地仅占耕地面积的十分之三, 其余的都是官吏们及官吏宗族靠荫蔽占有(此时官吏人数大约为开国的十倍左右) 宋的军费开支异常庞大, 给辽西夏岁贡负担沉重, 纳税土地减少, 只好把 危机转嫁给下等的主户和客户身上. 主要是在税赋役上做文章, 两税法其实 不重, 但是用了一种剥削的老办法"支移", "折变". 前者是要求纳税者自备 人畜盘费, 前往官方指定地点交税(主要是北方的边疆, 因屯军大多在那里) 这样政府把运费等等都省下来, 转嫁危机到百姓身上. 后者是指官方指定 交纳税的物种, 比如你种小麦, 本来政策规定你交税是小麦若干, 但官

中越战争 两山轮战

两山轮战就是完完全全彻底照搬上甘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几个主要征地(比如那个 142高地, 李海欣高地), 放置很少的兵力, 也就是一个班,  然后深挖坑道,第一 线设置很少的兵力,   避免大量人员伤亡 (上甘岭战役, 15军45师基本被炮火打光 了, 两个主要征地, 两个连上去, 24小时内人员牺牲高达90% 以上,  天天如此大 损耗, 手上十几个预备连队很快打光了, 这种火力, 人人发怵) 基于上甘岭等战役经验, 我方第一线设置很少的兵力,后方布置了大量的炮火, 然后 越猴上来, 基本就被屠杀了,   两山轮战, 我方也用上了 土鳖自己的范佛理德弹药量, 前线一片火海,  造成越猴 六七千士兵丧生我军猛烈炮火下 1984年,中越边境老山前线。   4.28收复老山后,在军事上一连串的失利和越南国内的政治压力,迫使越军不断采取 行动,妄图挽回失利态势。   1984年6月12日,越军出动500~600人突袭那拉,我那拉守军全数牺牲,其后我方反 击,500多越军死伤惨重,其后不得不放弃那拉。   142高地位于那拉东南侧。北与6号高地距约260米,东南距145号高地约50米,南距越 军占领的无名高地约200米。该高地长约75米,宽50米,地势北陡南缓。是越军夺占146 号高地,控制那拉地区的必经之路。   由于142高地重要,综合我掌握的情报,得出越军准备进行反扑,而且142高地可能为 越军其中目标之一,于是我方在142阵地前布下大量地雷同时派驻步兵第119团8连3排9 班防守(由于高地表面积很小,驻一个班的的兵力也差不多了),同时为其再加强重机 枪一挺,布置在阵地的东侧。   对于李海欣的事迹,我知道的很少很少,相信知道的人也不多。因此总想搜集一些资 料整理出来。在新浪论坛中两由之在其上发表过一篇有关李海欣高地的文章,而由一个 曾参战的士兵老山兰在其网页上也发表了有关李海欣高地的文章。但是,对比之下,两 文有很大的出入,也有很相似的地方: 1.新浪论坛上的文章(以下简称196文)表明李海欣高地是196高地,而老山兰上的文章 (以下简称142文)则说李海欣高地是142高地。 2.196一文中歼灭越军114人,142一文中歼灭越军104人,相差10人。 3.作战时间出入很大。战斗打响时的时间完全一致,但战斗中的时间两文

乱世红颜 – 隋炀帝萧后的前世

说实话这个题目有标题党之嫌, 文章内容其实和萧皇后没有太多关系。最近看了版上 几个帖子,分别谈到最近发现的炀帝与萧后的墓,侯景之乱,以及梁武帝早逝的 昭明太子萧统。今天才后知后觉的发现其实都是有关联的。炀帝的萧后其实就是萧统的 后人。她一生多舛的命运, 可以说就是隋末乱世的一个缩影。然而从宿命论的角度出 发,萧后的命运似乎又有几分必然性。她能嫁给炀帝,其原因可以一直追溯到那场侯景 之乱。 侯景之乱的来龙去脉大家都很清楚,我就不罗嗦了。当时还是有不少在外地的宗室起兵 勤王,然而时任镇西将军、荆州刺史的梁武帝第七子湘东王萧绎,却把这场大乱做为了 一个剪除异己扩大地盘的机会。他自封为讨侯景之盟主, 却迟迟按兵不动。已故昭明 太子萧统的次子萧誉, 三子萧詧作为宗室分别封为湘州刺史(今长沙)和雍州刺史( 今襄阳),和萧绎的封地江陵都不远。 一个叫张缵的人和萧誉,萧詧两兄弟有过节,对萧绎挑唆道:“河东王(萧誉)在招兵 买马,岳阳王(萧詧),在聚集粮草,这两兄弟肯定是要偷袭江陵阿!”萧绎于是打着 讨侯景的幌子要萧誉出兵, 意在削弱其实力而制之。 没想到萧誉根本不鸟这个七叔:“按爵位我也是王,按官职我也是湘州刺史, 少给我 摆长辈的臭架子。” 萧绎大怒你小子还反了天了,你叔我手上有我爸你爷爷的密诏(天知道真的假的)。你 叔我现在已经是执掌黄钺、大都督中外诸军事, 可以先斩后奏便宜行事。于是派自己 的世子萧方去收拾萧誉, 没想到反而被萧誉打死。萧绎愈发恼羞成怒,全然不顾老爹 还在侯景手里受罪,遣名将王僧辩进攻萧誉。 萧誉一边奋力死守,一边向自己的弟弟驻地在襄阳的岳阳王萧詧求救。虽然被困孤城, 但是由于萧誉平时能恩待部下所以很得人心,把一座长沙城守的铁桶一般。王僧辩在城 外筑土山攻城,也不能克。最后还是出了个叛徒慕荣华才导致城破,萧誉被擒斩首。 接到了求救书的萧詧还是很讲兄弟情分的,马上发兵两万来救。萧詧采取的是围魏救赵 的办法,直扑萧绎的老巢江陵。萧绎吓坏了,“大侄子你这是干啥呢?如今天下大乱你 却来打你老叔,,难道是想学萧正德(侯景的傀儡兼带路党)篡位吗?于公于私你都说 不过去阿?” 萧詧心想泥马真说的比唱得还好听啊,“我哥又有什么罪,你打我哥我 岂能袖手旁观。好我给你个面子还叫你声七叔,你如果从湘洲退兵,我也率军回襄阳。” 既然谈不拢那就只有开打。当时

准噶尔悲歌

1491年,1552年,十七世纪初,鞑靼人先后三次对瓦剌发动大规模进攻,将瓦剌人赶 到 蒙古西北的科布多地区,瓦剌人基本上退出了蒙古高原。在忽必烈鞑靼人的打击下 ,瓦剌人分裂为四部,准噶尔部,和硕特部,土尔扈特部,杜尔伯特部,即后来清人所 称的漠西蒙古,或额鲁特蒙古,或卫拉特蒙古 西蒙古中最强大的准噶尔部落西逃,将其西方的土尔扈特部落又赶向更西的地区。土尔 扈特人击败哈萨克人的阻截,于1632年占据金帐故地伏尔加河下游地区。至1770年,土 尔扈特汗国占据了顿河到乌拉尔河之间的广大地区。  在鞑靼人的打击下,瓦剌人四散奔逃,另一部和硕特人逃到额尔齐斯河一带。1636年, 和硕特汗的弟弟顾实汗离开大队,前往青海发展,建立了青海和硕特汗国。这时候西蒙 古人先后接受了喇 嘛教。1705年,顾实汗的曾孙拉藏汗进军拉萨,扶立新达赖。此时 已非常强大的准噶尔汗国不愿接受这个达 赖,遂出大兵,千里关山飞渡,进攻拉萨。 拉藏汗被杀。和硕特汗国亡。其后裔至今居住在青海。北方的和硕特汗国也早已于1677 年被准噶尔汗国吞并。 西蒙古人中最强大的是准噶尔汗国。1634年,巴特尔洪台吉即位为准噶尔汗。他击败哈 萨克人,称霸中亚东部。1676年,巴特尔洪台吉第四子噶尔丹即位。此人是西蒙古著名 的英雄。他在位期间,准噶尔帝国达到极盛。噶尔丹即位后,首先统一了西蒙古四汗国 。随后,他南下征服了回部诸察合台汗和伊斯兰教派白山派和黑山派。建国于1227年的 察合台汗国历经四个多世纪后最终灭亡了。此时的准噶尔帝国成为亚洲中部面积达四五 百万平方公里的大帝国,与清帝国并立为亚洲两大帝国。 噶尔丹决心与清帝国争夺天下。他于1688年进军漠北喀尔喀蒙古四汗国。土谢 图汗等都被击败,逃入内蒙古。噶尔丹进军内蒙古,直取北京。 康熙御驾亲征,率清 军与准噶尔军会战于北京以北内蒙古的乌兰布通,在清军的大炮前,准噶尔骑兵血肉横 飞。噶尔丹出道以来第一次失败。 1695年,噶尔丹与清军再战于漠北昭莫多,再次败于清军炮火。噶尔丹败死,其妻,一 位骁勇善战的巾帼英雄也壮烈战死。噶尔丹身死家灭。 喀尔喀蒙古并入清帝国,就是后来的外蒙古。直到1921年红军占领外蒙古。外蒙 古在中国go-vern-ment统治下共230年。 1687年,巴特尔洪台吉之孙策妄阿拉布坦即位,这又是一位英雄。策妄阿拉布坦 西

明朝土木堡之变

公元1449年(明正统三年),统一中国仅80余年的明王朝爆发了一个惊天动地的大事变 ——“土木堡之变”。这一事变的前因后果几乎都与后勤有关。 自从公元1387年朱元璋统一中原,将元朝残余势力驱逐到塞北以后,为解决军 粮补给问题,在全国实行了且战且耕的军屯制,使军队成为担负作战、生产两大职能的 特殊武装集团。为控制军队,又实行太监监军制,赋予太监与各级将帅同等的权力,从 而形成将不如兵,兵不习战的状况,军队作战能力日趋低下。而与此同时,作为战败的 蒙古族一支的瓦剌部,却在塞北高原乘机崛起。1439年,作为部落首领之一的也先,统 一了蒙古各部落,并使其领地迅速扩展到西起中亚,东接朝鲜,北达西伯利亚,南抵长 城的广大地区,并建立起一支迅疾如风,能征惯战的强大骑兵队伍。 1449年7月初,也先认为攻明时机已经成熟,便以明廷刁难其贡使和毁其婚约 为理由,发兵分4路攻明。自领一路约三、五万人直取大同。长期务农的大同守军,久 不习战,漫无纪律,又处于不知兵的太监郭敬节制之下,接连失利。7月11日,右参将 吴浩兵败被杀;7月15日,大同总督宋瑛等4万余人全军覆没。 警迅传到北京,明廷一片混乱。本来,也先入关,只不过是一种报复性的掠夺 行为,并无大的企图。明廷边防据有重要的城镇塞堡。京师有数十万机动部队,实力强 于瓦剌数倍。明军只要严守边关,坚壁清野,主力伺机而动,完全可以打败瓦剌的进攻 。但把持朝政的大太监王振为炫耀其威势,竭力怂恿9岁即位,是年仅23岁的英宗皇帝 亲征,企图以此吓退瓦剌。兵部尚书邝野、侍郎于廉极力劝阻,吏部尚书王直也率文武 百官谏阻。但王振不听。7月15日,英宗下令率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户部和兵部 尚书,内阁大学士等大批文武官员,以及号称50万的唯一战略机动部队——京军亲征, 并且不要准备,于即日出发。 由于抱有一厢情愿地“吓退瓦剌”的初衷,仓促调来的50万大军几乎没有后勤 准备。出发前两天,才给每个官兵发放了1两白银及衣物、炒麦等物资。军队长期屯田 ,兵器残破,临时从武库中拿出80万件兵器分发部队。平时存于库房中舍不得给部队使 用的先进火器也匆忙拿出来配给部队。为了携运物资,给每3个人配备了1头毛驴,队伍 中人驴参杂,混乱不堪。 7月16日,在兵将不相习,士兵不能熟练使用新配发兵器,没有随行后勤保障 措施的情况下,50万明军被一个“目不辨

中俄《尼布楚条约》 原文

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 [原文]内容: 《尼布楚条约》是大清帝国和俄罗斯之间签定的第一份边界条约,也是中国和其他国家签定的第一份正式条约。两国在雅克萨地区发生军事冲突后于1689年8月 27日,俄罗斯全权代表陆军大将费耀多罗和清王朝全权代表领侍卫内大臣索额图在尼布楚(现俄罗斯涅尔琴斯克)签定的边界条约,内容为:     从黑龙江支流格尔必齐河到外兴安岭直到海,岭南属于中国,岭北属于俄罗斯;     西以额尔古纳河为界,西属中国,东属俄国;     雅克萨地方属于中国,拆毁雅克萨城,俄人迁回俄境;     两国猎户人等不得擅自越境,否则捕拿问罪。15人以上集体越境正法;     两国人带有往来文票(护照)的,允许其边境贸易;     两国彼此不得收留逃人。   另:    条约有中文、俄文、拉丁文三种文本,以拉丁文为准,并勒石立碑。碑文用满、汉、俄、蒙、拉丁五种文字刻成。根据此条约, 俄国失去了鄂霍次克海, 但与大淸帝国建立了贸易关系。此条约以兴安岭和额尔古纳河为界划分俄国和中国,但没有确定兴安岭和乌第河之间地区的归属。    1693年,俄国派使节赴北京觐见要求通商,由于其使节行三拜九叩礼,康熙皇帝非常高兴,特准俄国在北京建“俄馆”,每三年可以派200人商队入京逗留80天,其他国家不得享受此待遇。     1858年的瑷珲条约和1860年的北京条约取代此条约,确立了俄国和中国的现代疆界。    条约原文:    中俄《尼布楚条约》(1689.9.7)        中国大皇帝钦差分界大臣领侍卫内大臣议政大臣索额图,内大臣一等公都统舅舅佟国纲,都统朗谈,都统班达尔善,镇守黑龙江等处将军萨布素,护军统领玛喇,理藩院侍郎温达;俄罗斯国统治大俄、小俄、白俄暨东、西、北各方疆土世袭独裁天佑君主约翰•阿列克歇耶维赤及彼得•阿列克歇耶维赤钦差勃良斯克总督御前大臣费岳多•鄂斯塔斐耶维赤•乌拉索夫,总主教谢门•克尔尼次克于康熙二十八年七月二十四日,两国使臣会于尼布楚城附近,为约束两国猎者越境纵猎、互杀、劫夺,滋生事端,并明定中俄两国边界,以期永久和好起见,特协定条款如左:     一、以流入黑龙江之绰尔河,即鞑靼语所称乌伦穆河附近之格尔必齐河为两国之界。格尔必齐河

从土尔扈特事件看中国史学界的双重标准

一日在电视里看到了一部电影的介绍 —— 《东归英雄传》,讲述的是土尔扈特东归的事 情,大大赞扬了土尔扈特人的英勇和爱国。后来查了一些基本资料,该事件大致如下: 土尔扈特人在17 世纪初期属于漠西蒙古的一支,居住在准噶尔盆地,后在准噶尔人的压 力下西迁,与17 世纪中期来到伏尔加河下游定居。随即遭到俄国人的压迫,最后在 1771 年涉险离开故地,历尽千辛万难,回到准噶尔盆地,受到乾隆的接见。 因为这是一起蒙古人先后同俄国和中国发生联系的事,所以后来我仔细对比了一下 从蒙古人兴起到 1771 年间,中俄两国分别同蒙古人之间发生的事情,发现了很多相似的 地方: 一、 十三世纪都遭到了蒙古人的入侵,而且亡国。   忽必烈和述赤分别消灭宋朝和莫斯科公国,建立元朝和金帐汗国。 二、 百年后都成功推翻蒙古人的统治,建立了一个强大国家。   1368 年,汉族人推翻元朝建立明朝; 1480 年,俄罗斯人推翻金帐汗国,宣布独立。 金帐汗国在 1502 年分裂,灭亡。 三、 在反蒙古的过程中,又从蒙古人手中抢到了原来不属于本国的土地。   明朝在反元过程中又得到了原不属于汉族统治地的云南,并在东北和西藏建立羁縻统治区,清兵入关后又将内蒙古地区并入中原;沙皇伊凡四世于 16 世纪中叶先后消灭蒙 古的喀山汗国、诺盖汗国和阿斯特兰罕汗国。 四、 十七世纪时,又有蒙古人进入他们新得到的原蒙古领地。   十七世纪后期,准噶尔汗噶尔丹入侵已经臣属清朝的内蒙古;十七世纪前期,土尔扈特蒙古离开准噶尔盆地,趁俄罗斯暂时衰落之际,迁移到原属阿斯特拉罕汗国、现属 俄罗斯的伏尔加河下游。 五、 蒙古人的进攻很快被遏制,并迫使其臣服。   康熙很快击退准噶尔的进攻,收复内蒙和外蒙,准噶尔被迫求和、臣服;俄罗斯恢复元气后,向土尔扈特人兴兵,迫使其臣服,成为附属国。 六、 蒙古人经常反复,进攻宗主国,期望获得完全的独立。   准噶尔在康熙末年又强大,进攻青海西藏,和清兵数次交战;土尔扈特人也曾几次攻打俄国的边境城市。 七、双方都在十八世纪时,向蒙古人发动了总攻,彻底消灭了家门口的蒙古人。      乾隆在十八世纪中叶发动总攻,消灭准噶尔部;叶卡捷琳娜二世也在同期彻底消灭土尔 扈特汗国,并在1783 年击败土耳其,消灭欧洲最后一个汗国 —— 克里米亚汗国。   

商汤辨味识才

为政之道 , 唯在人才。如何用人历来是关系社稷安危和国家治乱兴衰的根本大计。中国历史上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 , 无不高度重视选人、用人的问题。 商汤是夏朝的属国商国的国君。夏朝末年的夏桀是历史有名的暴君 , 他荒淫无度 , 穷奢极欲 , 昏庸残暴 , 惹得天怒人怨、众叛亲离。商汤决心顺乎民心 , 推翻夏桀的统治 , 并为此做了大量准备。但万事齐备 , 只欠东风 : 他还缺少一位足智多谋、运筹帷幄的栋梁之材辅佐。为此 , 商汤食不甘味 , 睡不安寝。正当他心急如焚之际 , 一个奇怪的现象引起了他的注意 : 商汤的妻子有一个陪嫁的奴隶伊尹 , 担任厨师之职 , 平时还算尽心尽职 , 这几天却一反常态 , 做的饭菜不是淡而无味 , 就是咸得发苦。商汤十分恼火 , 便派人把伊尹找来大加训斥。伊尹却不慌不忙地说 :“ 我当然知道做饭不能太淡 , 也不能太咸 , 只有咸淡适宜、五味调和 , 吃起来才有味道。这几天我做的菜时淡时咸 , 其实是有意借此提醒大王 : 治国与做菜的道理是一样的 , 既不能操之过急 , 也不能放松懈怠。只有不愠不火 , 恰到好处 , 方能如愿以偿。 ” 商汤听了大吃一惊 , 他万万没有想到 , 一个做饭的奴隶竟能说出这番道理深刻的话 , 而且还深谙治国之道。 商汤略加思考 , 愈发觉得此人肯定很有来历 , 便暗中了解伊尹的身世。他很快便惊喜地发现 , 伊尹原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大学士 , 还曾做过莘国国君女儿的宫廷教师 , 只是由于莘国灭亡 , 伊尹才辗转做了商汤妻子的陪嫁奴隶。毫无疑问 , 这是一位胸怀大志、精通韬略的奇人。要实现推翻夏桀、建立新政权的宏伟蓝图 , 伊尹正是难得的栋梁之材。商汤大喜过望 , 当即解除了伊尹的奴隶身份 , 任命他为右相。 从此以后 , 商汤根据伊尹的建议 , 先是广造舆论 , 历数夏桀骄奢淫逸、倒行逆施的种种罪行 , 号召那些被夏朝统治的部族部落反叛夏朝 , 归顺商国 ; 对不听规劝的葛伯族出兵讨伐 , 予以消灭 ; 对夏朝的羽翼 , 如韦、顾、昆吾等等 , 则各个击破 , 使夏朝孤掌难鸣。同时 , 商汤也采纳了伊尹的统战策略 , 对部族中的某些人网开一面 , 促使他们改邪归正。这样一来 , 商汤美名远播 , 成为众望所归的领袖 , 得到了广大百姓的拥戴。于是 , 商汤在伊尹的辅佐下发表宣言 , 挥师伐夏 , 终于